2020年车企六大关键词
2020年,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与跌宕起伏的经济令汽车市场遭受强烈波及,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车市“暗潮涌动”,汽车制造厂商难以独善其身。2020年,披荆斩棘的车企们获得了哪些“关键词”标签?
关键词(一):抗疫
在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之初,作为最重要的防护用品,医用口罩面临全国范围内的严重短缺。彼时,有充足的口罩就能挽救更多的生命,但受到疫情影响,截至2020年2月3日,我国口罩日产量仅为1480.6万个,存在巨大缺口。
而在2月6日,上汽通用五菱发布消息,将联合供应商,通过改造生产线的方式来生产口罩,日产量预计达到170万个以上;2月8日,比亚迪也宣布将转产口罩和消毒液,月底口罩产能将达500万只/天,消毒液产能5万瓶/天。此后,广汽集团等车企也陆续加入了抗议物资的生产行列。
点评:
快速转产口罩不但对车企的产地设施、生产制造及管理水平提出了要求,更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作为我国GDP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在疫情中的危急时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在疫情逐渐被控制后,诸多车企也与经销商联手,向车主提供更加完善的消毒杀菌服务,进一步强化了特殊时期的应有担当。
与充满了灰色基调的2020年相比,2021年,尽管疫情出现零星反复现象,但已趋于可控状态,而之所以能够“赢得”这一局面,其中每一位个人和每一家企业的努力都值得被铭记。
关键词(二):洗牌
2020年12月23日,众泰汽车发布公告称,其母公司(实控人)铁牛集团破产;12月15日,一汽夏利发布公告称,正式退出整车业务;11月20日,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11月13日,裕隆集团旗下东风裕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退出中国大陆市场;8月7日,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申请司法重整,公司被债权人申请进入破产重整程序;7月1日,拜腾官方宣布暂停中国业务,为期6个月;4月14日,雷诺集团宣布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点评:
自2018年开始,国内汽车市场的“洗牌”就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2020年疫情的出现则令这一进程骤然加剧,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国内有近20家车企宣告破产。
疫情带来的冲击无疑成为压垮这些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除此之外,令这些车企走向谷底的却是相似的症结——对客户真实需求的轻视和面对市场变化的迟缓。无论是因产品质量问题和涉嫌抄袭设计的众泰,还是多年来始终没有推出真正“本土化”产品的雷诺,都无法将自身被淘汰的结局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对于市场和消费者来说,竞争与淘汰却并不代表消极因素,“优胜劣汰”令真正优秀的产品与企业得以脱颖而出。
关键词(三):销量突破
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2020年都无疑是挑战极为巨大的一年。但在这样并不乐观的市场环境下,部分车企却实现了令整个业界为之侧目的巨大销量突破。
根据交强险新增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长安销售新车69.9万辆,同比增长26.0%;红旗销售新车16.0万辆,同比增长95%;特斯拉销售新车12.2万辆,同比增长214.9%;理想汽车销售新车2.7万辆,同比增长近100倍;蔚来销售新车3.6万辆,同比增长107.4%。
点评:
以上5家车企实现销量突破的原因既有相似,也有不同。长安的销量提升主要来自其对CS75 PLUS、CS55 PLUS、UNI-T等“拳头”产品的成功打造及其口碑的积累;肩负着重要使命的红旗品牌近几年注入了一汽集团更多的资源和心血,无论品牌豪华感的“重塑”还是产品矩阵的丰富化、亲民化,从结果来看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随着产品矩阵和渠道的进一步扩张,红旗在2021年有望再次突破。
在新能源市场中,特斯拉的“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且Model 3的销量攀升不但带动了新能源市场的热度,更对传统豪华车阵营带来了明显冲击,以官降带动销量,并降低成本推动再次官降的模式能否“颠覆”传统车企主导的格局,值得持续观望。与此同时,理想与蔚来的“快速成长”也证明了,造车新势力在品牌、产品与服务层面均有着超乎此前外界预期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四):召回
2020年11月底,电装公司又一次宣布了大规模燃油泵召回,受影响的车辆数量达150万辆。截至目前,电装燃油泵召回影响了全球超500万辆汽车,而在国内市场这一数字也超过130万辆。
与此同时,发酵多年的“高田气囊”事件仍在持续。2020年11月底,通用汽车宣布全球范围内召回700万辆装有高田气囊的汽车,而由于高田公司已经破产,通用将承担此次约12亿美元的损失,占其年内截至11月底净收入的三分之一。
点评:
2020年,国内汽车召回数量为678.19万辆,略高于2019年的654万辆,但仍低于近5年的平均值。除了电装燃油泵和高田气囊这类零部件质量问题,随着汽车电子元器件的增多,软件层面的质量问题也成为了车企新的挑战。
此外,今年“召回”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争议事件,如理想汽车针对理想ONE更换前悬架下摆臂球销的计划,在最初的“免费升级”备受争议后又回归了“召回”;特斯拉在遭遇断轴、失速、刹车失灵等诸多质量质疑后坚持“冷处理”,与沃尔沃因一根安全带连接钢丝全球召回218万辆的举措形成鲜明对比。
实际上,现阶段消费者对于汽车召回的态度已经颇为成熟和理性,及时、负责的召回不一定会对市场表现造成负面影响,例如理想ONE在召回后销量继续连创新高。与此同时,漠视客户权益、未尽到企业责任的车企或将难逃本应付出的代价。
关键词(五):架构化造车
2020年7月20日,长城汽车发布了“柠檬”“坦克”“咖啡”三大技术平台,正式宣告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转型;7月24日,一汽奔腾正式发布了旗下全新技术架构——“无限方程FMA架构”;9月23日,吉利发布了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实现了从A级车到E级车的全尺寸覆盖;9月26日,星途发布了携手全球顶级供应商麦格纳打造的“M3X火星架构”;11月14日,长安方舟智能化架构正式发布……
点评:
前有大众MQB、丰田TNGA,后有吉利CMA、广汽GPMA,而在2020年,自主车企真正迎来了“架构化造车”浪潮。
而在这一浪潮背后,除了自主车企近年来积累的研发与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和市场对车辆迭代的频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架构化的设计不但能够令车企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更能够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为产品矩阵的丰富和单一产品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架构化造车将为自主汽车带来不俗的竞争力。
关键词(六):扩张
6月20日,光束汽车生产基地破土动工仪式在江苏省张家港市顺利举行,年标准产能16万台;
8月29日,广汽丰田第五工厂正式动工,年产能20万辆,而拥有同样年产能的第四工厂接近建设完成,将于2021年正式投产;
10月23日,北汽集团北京奔驰顺义工厂改扩建工程四大工艺车间全面建成,并正式投产,项目年产能15万辆;
10月27日,坐落于上海安亭的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正式投产,年产能达30万辆;
11月18日,东风日产常州工厂正式投产,年产能12万辆;
11月24日,长城汽车宣布其在国内的第八个整车生产基地泰州工厂正式竣工实现投产,年产能10万辆;
12月8日,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公司,致力于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的电动出行驱动中心之一;
12月23日,上汽奥迪项目达成三方共识,上汽奥迪产品将在一汽-大众网络销售,首款车型预计2022年上市……
点评:
尽管2020年的经济与市场环境尚未完全恢复常态,但车企的扩张步伐却并未停止,这显示出了车企对于市场长期前景的信心。而在扩张的过程中,新能源成为了诸多车企共同发力的方向。可以预见,此轮产能结构的调整将对以上头部车企未来3~5年的战略实施起到重要支撑。
2020年的车市有着“惨痛”的开篇,但在如此湍急的市场环境中,与淘汰并存的却是汽车行业生生不息的活力。无论是车企携手为抗击疫情所做的努力,还是下半年车市的持续回暖,相信都为每一位“汽车人”重新注入了信心。置身时代的洪流,如今,每一位汽车行业从业者既是产业的见证者,同样也成为产业的缔造者。